作為新疆鈦產業的領軍企業——新疆湘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攻克了13項核心技術專利,哈密鈦材加工基地的建設迎來里程碑式突破。預計今年年底,哈密將成為國內產能最大、產品類型齊全、技術優勢領先的鈦材全產業鏈基地,實現從戈壁荒灘到“中國鈦谷”的華麗蛻變。
新疆湘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岳旭,扎根鈦產業技術研發已經有19年,從基層技術員起步的他,親歷了我國鈦材長期依賴進口的困境。
岳旭正在查看設備運行數據。融媒體中心記者郭子毅攝
2019年,面對哈密拋出的橄欖枝,這位西北漢子毅然投身戈壁,立志“用新疆鈦礦造中國航空鈦材”。岳旭說:“2019年剛入職的時候,如今這么大規模是想都不敢想的,通過公司這幾年的努力及社會各界的支持,企業發展得比較快,作為一名鈦合金技術研究的工作人員,能夠參與其中,感覺非常幸運。”
岳旭及他的團隊長期致力于打通鈦鐵礦采選至海綿鈦、鈦加工材的研發、生產流程,主要研究方向為國產鈦礦制備高品質海綿鈦工藝研究、大尺寸鈦合金加工材組織均勻性控制研究、超高強鈦合金棒材工藝及強化機理研究、再生低成本鈦合金產品研發等,特別是針對新疆本地鈦礦資源,開展高品質海綿鈦-鈦加工材全流程工藝研發,成功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
岳旭說:“我們逐步突破了新疆本地鈦礦的綜合利用技術及大噸位的鈦坨還原蒸餾技術、高品質大噸位的鈦及鈦合金鑄錠成分均勻化鍛造加工技術和寬幅超厚度板材的加工技術。技術的全面突破,也使公司在市場競爭中能占據很好的優勢地位。”
岳旭正在與同事進行化學檢測。融媒體中心記者郭子毅攝
同時,公司組建了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自治區鈦基新材料創新研究院、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先后開展了每爐13噸還蒸設備的研發與示范應用,成功打破了國外對我國海綿鈦還原蒸餾技術的封鎖,實現了關鍵技術和裝備的國產化。
岳旭說:“大爐型的突破有利于提高我們產品的質量,同時也有利于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效應,最早我們引進吸收國外的13噸爐的全套技術,之后我們進行消化、吸收、改進和創新,逐年突破了15噸、18噸、20噸,目前我們還進行了更大爐型的試制和研制工作,把原來噸鈦產量的時間大幅壓縮,目前我們的良品率能達到90%以上,處于國內甚至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
自2019年以來,公司研發投入占比從2.8%提升至5.6%,累計獲政府資助超8000萬元,獨創的短流程TC4鈦合金薄壁環材制備技術成果榮獲自治區總工會“五小”群眾性優秀創新成果獎,含鐵元素大規格鈦錠制備技術更突破材料瓶頸。
公司技術創新團隊連續攻克多項關鍵技術,突破了國產鈦礦制備高品質海綿鈦技術、大尺寸鈦合金鑄錠成分均勻性熔煉難題、大寬幅板坯無舌鍛造工藝、海洋工程用大尺寸寬厚板材組織性能優化和板型控制難題,使哈密本地鈦材技術質量實現快速突破。岳旭說:“原來我們產量規模雖然說比較大,但是主要集中在化工和民用等中低端領域,隨著這幾年我們加工技術的突破,現在逐步向中高端領域進行突破。”
正在轉運鈦板坯中間產品。融媒體中心記者郭子毅攝
此外,岳旭先后主持和參與國家部委重點科研項目7項、省部級科研項目8項,帶領團隊將新疆本地釩鈦磁鐵礦制備高品質海綿鈦成品率提升至90%以上,研發出20噸級全球最大海綿鈦還原爐,形成了“基礎研究-技術開發-產業轉化”全鏈條創新能力。
隨著二期年產3萬噸鈦材新生產線逐步投產,公司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岳旭說:“為滿足鈦作為國家以及民生重要的戰略資源,在擴產能的過程中,我們對生產線也做了填平補齊工作,同時對更大爐型的下一代技術研發應用做了技術儲備工作。到2025年底,公司產品規模將達到國內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