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陜西鈦材生產加工量近7萬噸,年產值超過600億元,占全國產量的65%,全球產量的33%,產業規模躍居全球首位,目標在2025年建成千億級產業集群。
當前,陜西鈦產業還面臨著“原材料依賴外部供應”“產品銷售市場在外地”的“兩頭在外”困境,存在產業鏈附加值低、高端產品進口替代不足、應用場景單一等痛點。
不久前,寶雞鈦谷國際鈦產業博覽會暨全省鈦及鈦合金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在寶雞舉辦。近日,筆者圍繞陜西鈦產業突圍路徑采訪了多位業內專家、企業家和相關部門負責人。
問:陜西鈦產業“兩頭在外”的格局緣何形成?對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中南大學教授、寶鈦集團專家劉會群:
“兩頭在外”的格局,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制約。寶雞鈦產業起步于三線建設時期,人才、裝備、工藝積淀深厚,逐步形成從熔煉到加工的較為完整體系。但由于不產原礦,原材料長期依賴外部供應,加之經營主體集中在沿海地區,造成了資源與終端市場“外延化”發展的局面。
隨著全國鈦產業布局加快、資源重心西移,寶雞的比較優勢正受到挑戰。而產業鏈內部,部分企業在深加工環節投入不足、制備工藝控制不精,制約了高端應用拓展。要破解這一困局,關鍵在于打通“卡脖子”環節,提升系統集成能力,形成更具競爭力的全鏈條體系。
問:2025寶雞鈦博會的舉辦,釋放出哪些積極信號?陜西鈦產業在破解“兩頭在外”方面應如何發力?
中南大學教授、寶鈦集團專家劉會群:
此次鈦博會,是產業資源要素高效對接的重要平臺。一批行業龍頭、高校院所、應用企業齊聚寶雞,深化合作、交流成果,展現了鈦產業強勁的發展韌性。陜西應借此契機,推動“從材料向產品轉變、從加工向智造邁進”,在技術路徑、工藝優化、標準體系等方面加快突破,真正實現產業能級躍升。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鈦鋯鉿釩分會副秘書長潘廷祥:
當前不少企業仍處于材料供應鏈中低端,面對下游企業主要靠“賣材料”生存。這種“低頭做事、抬頭看市、研判大勢”思維尚未形成管理企業的理念。要破解“兩頭在外”,首先要轉換發展思路,從追求產量向追求質量轉變,推動技術、產品、裝備一體化提升。
同時,要主動“走出去”,在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醫療等領域找應用、拓場景,延伸產業鏈條,擴大內需空間。多年前,我曾將鈦產品劃分為“大民品”和“小民品”——前者如民用航空、化工設備、海洋工程等,周期性強;后者如日用鈦器具以及醫療、建筑等新應用領域拓展,潛力廣闊。鈦的優點也是發展“難點”,耐腐蝕、壽命長,決定了必須不斷拓展新興應用場景,提升產業活力。
問:企業如何在轉型過程中增強內生動力?在技術創新與市場拓展上有哪些實踐?
寶雞拓普達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勇錦:
這次鈦博會,我們帶來了150多種涵蓋材料、制品和終端應用的產品,既展示了企業創新能力,也反映出“鈦+”融合發展的趨勢。我們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圍繞行業痛點難點,組織技術攻關,解決關鍵制造環節中的“卡脖子”問題;另一方面,推動從單一材料供應商向“材料+產品+解決方案”系統服務商轉型。
同時,我們聯合高校、研究院、上下游企業,形成協同創新格局,推動技術共享、標準共建、生態共育。在產品體系上,我們不僅布局鈦合金主業,也拓展復合材料、微型動力系統等新興方向,更好服務國家重點產業戰略需求。
問:寶雞被譽為“中國鈦谷”,在破解“兩頭在外”問題上有哪些舉措?
寶雞市工信局鈦產業中心副主任李敬學:
寶雞是全國唯一的“鈦及鈦合金產業集群”試點城市。我們堅持“集群化、鏈條化、生態化”發展理念,逐步形成了以寶鈦集團為龍頭、眾多專精特新企業為支撐、創新平臺為依托的全產業鏈格局。
為破解“兩頭在外”,我們從以下幾方面著力:一是完善政策體系,出臺“1+5+N”支持政策和產業鏈三年行動計劃,設立5億元工業發展專項資金,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保障;二是建強創新平臺,推進寶鈦新材料研究院、西北有色金屬寶雞創新研究院建設,推動“研發+轉化+孵化+人才”四位一體;三是做優載體支撐,建設萬豪5G智能鈦熔煉產業園、鈦及新材料產業園等,打造高能級園區平臺。
此外,我們積極開展“鏈長制”招商,瞄準國內外產業鏈關鍵環節,精準引進一批上下游配套項目,推動延鏈補鏈強鏈。目前,全市已有200余家鈦企業“上云用數賦智”,數字化水平持續提升。“揭榜掛帥”技術攻關項目達23個,產業競爭力持續增強。
問:如何以點帶面推動全省鈦產業高質量發展?
寶雞市工信局鈦產業中心副主任李敬學:
陜西鈦產業的基礎在寶雞,前景在協同,關鍵在創新。下一步,我們將緊扣“1151”目標任務,實施六大工程,即龍頭企業壯大工程、產業集群集聚工程、延鏈補鏈強鏈工程、創新能力提升工程、人才引進培養工程、服務體系優化工程。
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動力,以重點項目為牽引,以平臺載體為支撐,加快構建“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四鏈融合的發展模式,全面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一流制造能力的支柱企業。